足球比赛视频裁判(VAR)真的能彻底解决误判吗?
VAR 视频裁判、门线鹰眼系统、EPTS 电子行为跟踪系统、裁判智能手表、NFC 芯片足球、VR+4K 高清直播。
这六大黑科技里面,VR 和 4K 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,起码名字听得比较亲切——
想象一下,什么黑心代理商,什么几万块钱一张的世界杯门票,从此与你无关啦。
戴上 VR 眼镜后,你会发现自己已经「穿越」到了球场看台里的一个超大的包厢,坐在沙发上;
然后,总共有 4 个看球的视角,有 2 个是在两个球门的旁边,距离守门员目测也就 10 米远的距离,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球飞进网里的全过程。
但是问题在于,VR 里面没有球星特写,没有慢镜头回放,你不能把视角移动到偶像身边,来个零距离特写。
大部分时间,球门附近其实没什么动静,只能切换到看台上,盯着球场上空那个电视屏幕看。
想象一下,你一抬头就看见对面的看台上,那些真实的人类球迷挤成一团,发出幸福的叫声,喝着啤酒唱着歌,就像过节一样。
而这边一个豪华的虚拟包厢,明明能坐三四个人的虚拟沙发,但此时只有你自己。
其实这个问题很多老球迷都不一定能说对,因为到底有几个裁判,还真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。
1 个主裁判,2 个助理裁判(也叫边裁,因为他们主要站在边线 个第四官员。
这个第四官员听上去是个很神秘的存在,就好像和首席执行官有一腿的感觉,其实他就是裁判的替补。
正常情况下,第四官员要帮 3 个裁判盯着场外,防止疯狂的粉丝冲进球场裸奔;
一旦那 3 个裁判里面谁出了问题不能干活了,三缺一,第四官员就得挺身而出,充当裁判。
所以第四官员也算半个裁判,我觉得说 3 个裁判或者 4 个裁判,都算对。
但是,以上说的是正规足球比赛最少得有 4 个裁判,而不是最多只有 4 个裁判。
曾经一度流行 6 个裁判,因为从 2010 年 7 月开始,国际足联通过决议,增加 2 个底线裁判,两个球门一边一个,站在底线上看着。
底线裁判的作用是在进攻的关键时刻,盯着禁区内有没有犯规,射门了球有没有越过门线,算不算进球。
两年前的法国欧洲杯就有底线裁判,意甲和中超都有底线裁判,然而英超和西甲都没有。
除了 4 个基本裁判以外,2 个底线裁判取消了,然后再增加 11 个视频助理裁判。
他们不需要出现在场上,只需要在机房里盯着电脑屏幕看回放,碰到争议判罚时,给主裁判提供视频回放做参考。
这 11 名视频助理裁判里面,其实是 4 个裁判+4 个助手+3 个技术。
每场比赛至少有33 个不同角度的摄像机位,包括 8 台超级慢放摄像机,和两台专门盯着越位线的摄像机。
视频裁判组要做到 360 度无死角、实时监控比赛,其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
在本届世界杯之前,VAR 已经在全世界 40 个国家测试了两年,超过 1000 场比赛都用上了 VAR。
关键判罚的准确率从 93% 提升到 98.8%,其中点球判罚准确率从 90.5% 提升到 98.3%,而判罚对象出错的情况从未再发生过。
而且在 VAR 普及之前,很多经验老到的球员,个个身怀绝技,有一手忽悠裁判的绝活。
比如隐蔽式犯规,对手人都躺地上了,假装漫不经心地走过去,踩一脚,或者咬一口。
等裁判过来,发现俩人莫名其妙打了起来,他也分不清究竟是谁欺负谁,只能各打五十大板。
一碰就倒地不起,在草地上捂着脸痛苦地翻滚啊,一边翻滚还一边从手指头缝里偷看。
这时,那位在草地上翻滚的同志,突然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康复,没过一会就哼哼唧唧地爬了起来:
在 09-10 赛季的欧冠半决赛上,当年的小布教授就这样骗到了一张红牌。
就算事后被回放录像曝光,被媒体嘲讽,又算得了什么,有本事国际足联把当时掏的红牌收回去啊?
现在好了,有了 VAR,腰不酸了,腿不疼了,裁判当场就能看到所有的小动作。
就像有人说:误判也是足球魅力的一部分,裁判与戏精也算是球场上的一个变数,一个亮点。
就是因为 VAR 的使用,世界杯上出现了多次「逆转裁判」的好戏,如果不用 VAR,那是永远看不到的。
比如上届世界杯,巴西对阵哥斯达黎加的比赛,第 78 分钟,内马尔摔倒在哥斯达黎加的禁区里,一开始裁判果断判了点球,内马尔一脸笑的。
结果哥斯达黎加的门将纳瓦斯逮着裁判就和他聊天:我说没犯规你信不?不信去看 VAR 呀?
裁判犹豫了,一路小跑到场边,调出 VAR 监控录像细细揣摩,然后把自己刚吹的点球又收了回去。
偏偏裁判就在旁边:你什么意思?不服?当场为内马尔颁发世界杯纪念金卡一张。
球在门线上弹来弹去、好像进了又好像没进的关键时刻,有一个技术,能够自动判断进球是否有效。
而且,不需要专家组和主裁判调监控录像、开研讨会,系统自动就能做出准确判断,还能把整个进球过程做成 3D 动画回放给你看。
我记得上届世界杯有一场小组赛,法国打澳大利亚,博格巴面对门将一记精彩的吊射,球越过了门将的头顶,却砸在了横梁下沿,正好反弹到了球门线上。
这要是换了以往,门将肯定会机智地将球一把抱在怀里,然后装作什么也没发生,进了吗?是吗?绝对没有!
然后主裁判肯定会找助理裁判商量,场上二十几个叽叽喳喳地围着裁判不让走……
鹰眼系统在进球的瞬间就通知了主裁判,还把进球的整个过程,以及球落在门线D 动画在大屏幕上放一遍,专治各种不服。
这种诡异的门线进球,按理说应该是小概率事件,但是不知怎么的,偏偏喜欢在重大比赛中跳出来找存在感。
那是 1966 年的世界杯决赛,东道主英格兰队对阵联邦德国队,结果就发生了和博格巴那个进球几乎一模一样的情况。
在加时赛里的第 112 分钟,英格兰前锋赫斯特在禁区内拔脚怒射,球打在了横梁下沿,然后往下反弹,砸在球门线上。
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,等到众人反应过来,球已经慢慢悠悠地从球门线上弹了出来。
当时又没有什么鹰眼系统,又没有什么 360 度视频回放,这个难题只能留给裁判了。
于是英格兰就这样击败了德国,拿下了英格兰历史上第一次、也是至今唯一一次世界杯冠军。
这就是从当年比赛录像里截出来的,画面是糙了点,但是球和门线等关键部位还是能看清的。
其实啊,我觉得这张图真的挺有意思的,有点像那种「视觉欺骗图」,不同的人看同一张图,能看出相反的效果。
如果你看到的是球进了,你肯定觉得这是一个贴着地面的地滚球,靠近远门柱,球在门线的右侧,已经明显越过球门线了。
如果你看到的是没进,那是因为你觉得这是一个半高球,球在空中,靠近近门柱,球在门线的上方,但没有越过门线。
因为二维图片中的高度和深度信息已经丢失,仅凭这一张二维图片,是不可能还原成三维的真实场景的,你看到的其实是自己脑补的三维模型。
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见的明明是平面的二维照片,却认为自己看到了三维场景,能回忆起当时发生的事情。
比如说你闭上一只眼睛,理论上你是不可能分辨一个东西的远近距离的,因为要测出一个物体的距离至少需要 2 个角度的图像。
但是如果你真的闭上一只眼睛走路吃饭睡觉,其实不会感到有很大区别,你不会感到三次元的世界,突然之间变成了二次元。
因为大脑随时随地在识别图像中的物体,根据物体的知识和日常经验,自动脑补上物体的距离和大小。
如果天生失明的人一直生活在黑暗中,就算后来手术把眼睛治好,大脑也处理不了眼睛看到的信息,无法理解所看到的世界。
但是,我们自己从来不觉得有什么卡顿和断片,我们的主观体验就像眼睛是摄像机,在拍连续的电影一样,中间是连续的镜头。
地球上,眼球这个器官从出现,到现在已经有几亿年历史,生物的眼睛独立进化了 60 多次,共有 9 种不同的光学结构。
在几亿年的进化历史中,生物的视觉处理系统已经非常完善,极少会发生因为自己脑补错误导致判断不准的情况。
如果一只老虎向你扑了过来,结果你还以为这只老虎还离你有十米远,那会发生什么呢?
所以那些视觉系统有 bug 的生物都被吃掉了,只有那些软硬件最好的物种基因,才能流传至今。
四维世界里面,你就算凭空想象一个最简单的四维立方体都做不到,没有人能做到,只能通过数学来描述。
正好球弹在门线正上方位置,这是一个容易引发幻觉的位置,不同的人根据自己从图片中解读出的信息,进行脑补。
一般二维图片经过大脑转 3D 之后,只能转出一种 3D 模型,而这张图却能转出 2 种 3D 模型,每个人的大脑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脑补,都坚信自己看到的是正确的。